Kernel

概述

参考:

操作系统 OS 与内核 Kernel 有什么区别?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tDn2-IS6Xo6DwQJN4c3Q

通用底盘技术

Canoo 公司有一项核心技术专利,这就是它们的通用电动底盘技术,长得是这个样子,非常像一个滑板:

这个带轮子、有电池、能动的滑板已经包含了一辆车最核心的组件,差的就是一个外壳。这个看起来像滑板的东西就是所谓的电池系统和底盘一体化技术,Canoo 公司在它们的通用底盘上加装不同的外壳就能制造出不同的车型。

什么是内核?

在上面这个示例中,包含轮子以及电池系统的底盘就好比内核,而套上外壳加上椅子以及内饰后的整体成品就好比操作系统。内核仅仅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是真正与硬件交互的那部分软件,与硬件交互包括读写硬盘、读写网盘、读写内存以及任何连接到系统中的硬件。除了与硬件交互外,内核还负责分配资源,分配什么资源呢?所谓资源就是硬件,比如 CPU 时间、内存、IO 等等,这些都是资源。

因此,内核的职责就是以进程的形式来分配 CPU 时间,以虚拟内存的形式来分配物理内存,以文件的形式来管理 IO 设备。

什么是操作系统?

然而只有一个内核实际上是做不了什么真正有用的事情,就像上面示例中那个通用底盘一样,这个底盘确实能跑起来,但你没办法开着这样一个底盘出去浪,因为这个底盘很难用。因此,你不得不加装上方向盘、座椅以及车身外壳等,同样的道理,内核是给人用的,为了与内核交互,发明了命令行以及图形界面 GUI。

Windows 平台就是给程序员提供编程接口的是 Windows API,这层 API 包罗万象,不但包括上文提到对系统调用的封装,还包括其它功能,像创建带有图形界面的应用程序等等。但在 Linux 世界你找不到一种类似 Windows API 的东西,毕竟 Windows 是微软自家产品,什么都可以打包起来,Linux 只是一个开源的内核,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类似的东西话那就是 libc,也就是 C 标准库,这里同样包括了对系统调用的封装以及一些库函数,但 libc 不包含创建带有图形界面应用程序的功能。现在我们知道了,操作系统需要提供两种接口:

  • 给用户提供操作接口。
  • 给程序员提供编程接口。

这些就是好比汽车的外壳,我们(用户和程序员)看得见摸得着,外壳加上底盘——也就是内核,才是功能完善的操作系统。

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

实际上我们熟悉的 Linux 只是内核而不能称得上是操作系统,Ubuntu 则可以认为是操作系统,其内核是 Linux;RedHat 也是操作系统,其内核同样是 Linux;我们可以看到,尽管 Ubuntu 和 RedHat 是不同的操作系统,但其内核可以是相同的。这就好比它们可以基于同样的底盘打造出不同的车型。而我们熟悉的 Windows 也是操作系统,其内核是 Windows NT 内核。

总结

内核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电动底盘,包含了一个汽车的最核心元素;但这样一个底盘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当搭配上外壳以及座椅后才是一辆真正有用的车,这就好比操作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有相同的内核。

宏内核与微内核

原文链接:公众号-码农的荒岛求生,操作系统的实现:什么是宏内核、微内核

大一统,全部运行在内核态

最简单的划分就是没有划分,我们可以把所有内核代码放在内核态,内核中的任何代码都拥有控制硬件的全部特权,显然这种设计方法非常简单,因为操作系统设计者不用费心去想哪一部分该放在内核态。

由于全部内核程序都运行在内核态,编译好的内核程序就是一个单独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这时的操作系统运行起来后就是一个大进程,所有内核代码运行在一个单独的地址空间中,这和我们实现的稍微复杂的单进程应用程序类似,这种大一统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个人认为叫“一体化内核”更形象些。

这种组织方式和 TCP/IP 协议栈的分层实现有点类似。

现在内核代码已经组织好了,毕竟内核是为上层应用提供服务的,那么上层应用该怎样调用内核代码呢?这就是系统调用的作用,system call。

上层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与内核进行交互。

由于内核代码唯一同一个地址空间中,因此内核中各部分的交互极为简单,就是普通的函数调用,文件系统中的某块 cache 可以非常容易的被虚拟内存系统共享使用。

但宏内核也是有缺点的,由于内核代码位于同一个地址空间,代码趋于复杂化,复杂就容易出错,但内核和普通程序不同,一旦内核中某一模块出现 bug 将导致整个内核崩溃,底层的内核崩溃后上层的应用程序就无法继续正常推进,整个系统就下图一样。。crash

当然也有人不在乎在这一点,Linus 认为内核中有 bug 正常,有 bug 就找到它、修复它而不是用某种机制试图忽略它,没错,C++中的异常就是试图忽略 bug 的机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的规范中禁止使用异常的原因。

总之,内核崩溃后就必须重启计算机。

保留核心,非必要不留在内核

为减少内核崩溃的风险,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内核尽量精简,只保留核心部分运行在内核态,其它代码以用户态进程的形式运行,就像这样:

运行在用户态的操作系统程序被称为 server,像负责文件操作的 File Server 等,此时用户进程想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的话就必须借助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即 IPC,借助内核,消息从一个进程发送到另一个进程然后等待返回。

这样,内核只需要对上层应用提供一些简单的接口即可,像创建进程、发送消息等,这种实现方式可以让内核尽可能简单,因为大部分内核程序都运行在用户态,且运行在不同的地址空间中,此时设备驱动中的 bug 不会影响到内核,这种操作系统的实现方式就被称为微内核, micro kernel。

就像宏内核那样,微内核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性能。由于宏内核的代码都在同一个地址空间中,因此模块间的交互可以非常简单,简单的函数调用即可,但模块间交互对微内核来说则可能涉及进程间通信,看上图,如果某个应用程序需要请求使用 File Server,这条链路涉及到:

请求:应用程序 -> 内核 -> File server
返回:Filer server -> 内核 -> 应用程序

每一个"->“都涉及上下文切换,而这对宏内核来说则简单很多。

现实中是什么样子?

现实的操作系统中两种实现方式都很常见,Linux 以及许多 Unix 就是典型的宏内核,而 Mac OS X 以及 Windows NT 则一般认为是微内核,华为的鸿蒙 Harmony OS 则宣传是微内核。


最后修改 March 25, 2025: clearup (feb59d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