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 Image
概述
参考:
在虚拟化中,运行程序的地方是一个虚拟的操作系统。而容器技术中,运行程序的地方是一个容器 image(镜像)。
容器的镜像与虚拟机的虚拟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基本原理相似,只不过虚拟系统可以像正常安装系统一样进行安装,而容器镜像,则是一个已经打包好的操作系统,可以开箱即用。
由于这种构造,docker 公司研究出一种技术,就是联合文件系统(UnionFS(Union File System))。可以将镜像分为多层(layers),每层附加一个功能。
实现联合文件系统的驱动程序:docker 本身支持 overlay,overlay2,aufs,btrfs,devicemapper,vfs 等
Container Image 的分层结构(联合文件系统)
http://www.cnblogs.com/CloudMan6/p/6806193.html
Container Image 采用分层结构,最底层为 bootfs,其它为 rootfs
- bootfs:用于系统引导的文件系统,包括 bootloader 和 kernel,Container 启动完成后会被卸载以节约内存资源
- rootfs:位于 bootfs 之上,表现为 Container 的根文件系统;
- 传统模式中,系统启动时,内核挂载 rootfs 时会先将其挂载为只读模式,完整性自检完成后将其重新挂载为读写模式。
- docker 中,rootfs 由内核挂载为“只读”模式,然后通过“联合挂载”技术额外挂载一个“可写(writable)”层。
可以这么理解:
- 通过一个 Base Image 启动了一个 Container,然后安装一个 vim 编辑器,commit 这个 container,生成的新镜像就是两层,第一层是系统,第二层是 vim。
- 这时候用这个这个新的 image 启动一个 Container 后,再安装一个 Nginx,然后 commit 这个 Container,生成的新镜像就是三层,1 系统、2vim、3nginx。
- 以此类推,每一次 Container 的变化被 commit 后都可以当作一层。
- 对 Container 的操作产生的变化,是在可写的容器层中进行的
可写(writable)的层(layers)
当容器启动时,一个新的“可读写”层被加载到镜像的顶部。这一层通常被称作“容器层”,“容器层”之下的都叫“镜像层”。位于下层的 image 称为父镜像(parent image),最底层的称为基础镜像(base image)
所有对容器的改动 - 无论添加、删除、还是修改文件都只会发生在容器层中。
只有容器层是“可读写”的,容器层下面的所有镜像层都是“只读”的。
镜像层数量可能会很多,所有镜像层会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文件系统。如果不同层中有一个相同路径的文件,比如 /a,上层的 /a 会覆盖下层的 /a,也就是说用户只能访问到上层中的文件 /a。在容器层中,用户看到的是一个叠加之后的文件系统。
- 添加文件:在容器中创建文件时,新文件被添加到容器层中。
- 读取文件 :在容器中读取某个文件时,Docker 会从上往下依次在各镜像层中查找此文件。一旦找到,打开并读入内存。
- 修改文件 :在容器中修改已存在的文件时,Docker 会从上往下依次在各镜像层中查找此文件。一旦找到,立即将其复制到容器层,然后修改之。
- 删除文件 :在容器中删除文件时,Docker 也是从上往下依次在镜像层中查找此文件。找到后,会在容器层中记录下此删除操作。
只有当需要修改时才复制一份数据,这种特性被称作 Copy-on-Write。可见,容器层保存的是镜像变化的部分,不会对镜像本身进行任何修改;所以,如果多个容器共享一份基础镜像,当某个容器修改了基础镜像的内容,比如 /etc 下的文件,这时其他容器的 /etc 不会被修改,因为修改的只是容器层那个变化的地方,底下的镜像层是不变的
为什么 Docker Image 要采用这种分层结构呢?
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 - 共享资源。
比如:有多个镜像都从相同的 base 镜像构建而来,那么 Docker Host 只需在磁盘上保存一份 base 镜像;同时内存中也只需加载一份 base 镜像,就可以为所有容器服务了。而且镜像的每一层都可以被共享。
比如当我获取一个镜像时,可以看到下面的信息
~]# docker pull lchdzh/network-test:v2.0
v2.0: Pulling from lchdzh/network-test
f34b00c7da20: Pull complete # 镜像第一层
b248a5455a16: Pull complete # 镜像第二层
beaf4c6c50c6: Pull complete # 镜像第三层
Digest: sha256:b27d98887f62c0cf28bc8707ee2de39f8c753afbd047e910e6f1cf2670ae141b
Status: Downloaded newer image for lchdzh/network-test:v2.0
docker.io/lchdzh/network-test:v2.0
在获取镜像时可以看到,一共有三个层的镜像需要下载。
而当容器运行时,我们通过 mount 命令可以看到如下内容
overlay on /var/lib/docker/overlay2/XXXXXXX/merged type overlay (rw,relatime,lowerdir=/var/lib/docker/overlay2/l/XFVMRG3WBD4RLHJ73V5DQHSCZ5:/var/lib/docker/overlay2/l/PZG7BURXDF2DQ4FF54XUEGZE6A:/var/lib/docker/overlay2/l/L4GF2CGQ7LA6LAACXSSE5CMC4P:/var/lib/docker/overlay2/l/6XYKKSJHBNHYSTQMCETDRWL2AA,upperdir=/var/lib/docker/overlay2/7b64f08bef3ca5ab8a2aa0fa0b124b4e55f3f98f421d0cfe7dab271447cb77a2/diff,workdir=/var/lib/docker/overlay2/7b64f08bef3ca5ab8a2aa0fa0b124b4e55f3f98f421d0cfe7dab271447cb77a2/work)
这就是那个读写层,这就说明当一个容器运行的时候,会在 docker 的存储类型(这里是 overlay2)目录中,创建一个 XXX/merged 的目录,如果通过 docker exec 进入容器的话,会发现容器中的目录内容与该目录一模一样,并且如果在宿主机上的挂载目录修改文件,同样会影响到容器中。
Docker Image 的管理标准(OCI 标准)介绍
OCI 规范详见:OCI Image 规范
docker pull 命令的大概过程
如果对 Image manifest,Image Config 和 Filesystem Layers 等概念不是很了解,请先参考 image(镜像) 是什么。
拉取 image 的大概过程如下:
- docker 发送 image 的名称+tag(或者 digest)给 registry 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收到的 image 的名称+tag(或者 digest),找到相应 image 的 manifest,然后将 manifest 返回给 docker
- docker 得到 manifest 后,读取里面 image 配置文件的 digest(sha256),这个 sha256 码就是 image 的 ID
- 根据 ID 在本地找有没有存在同样 ID 的 image,有的话就不用继续下载了
- 如果没有,那么会给 registry 服务器发请求(里面包含配置文件的 sha256 和 media type),拿到 image 的配置文件(Image Config)
- 根据配置文件中的 diff_ids(每个 diffid 对应一个 layer tar 包的 sha256,tar 包相当于 layer 的原始格式),在本地找对应的 layer 是否存在
- 如果 layer 不存在,则根据 manifest 里面 layer 的 sha256 和 media type 去服务器拿相应的 layer(相当去拿压缩格式的包)。
- 拿到后进行解压,并检查解压后 tar 包的 sha256 能否和配置文件(Image Config)中的 diff_id 对的上,对不上说明有问题,下载失败
- 根据 docker 所用的后台文件系统类型,解压 tar 包并放到指定的目录
- 等所有的 layer 都下载完成后,整个 image 下载完成,就可以使用了
注意: 对于 layer 来说,config 文件中 diffid 是 layer 的 tar 包的 sha256,而 manifest 文件中的 digest 依赖于 media type,比如 media type 是 tar+gzip,那 digest 就是 layer 的 tar 包经过 gzip 压缩后的内容的 sha256,如果 media type 就是 tar 的话,diffid 和 digest 就会一样。
dockerd 和 registry 服务器之间的协议为 Registry HTTP API V2。
OCI Image 中的各种标识符(XXXID)
在上述四部分中,有多个 XXXID 来标识 docker image 的各种信息
- imageID # 镜像的唯一标志,根据镜像的元数据配置文件采用 sha256 算法计算获得
- imageID 一般可以在
${DockerRootDir}/image/${StorageDriver}/repositories.json
文件中找到 - 镜像的 configuration 文件就是以 imageID 命名,一般保存在
${DockerRootDir}/image/${StorageDriver}/imagedb/content/sha256/
目录下
- imageID 一般可以在
- diffID # 镜像层的校验 ID,根据该镜像层的打包文件校验获得
- diffID 一般在 configuration 文件的 .rootfs.diff_ids 字段中找到
- chainID # docker 内容寻址机制采用的索引 ID,其值根据当前层和所有父层的 diffID(或父层的 chainID) 计算获得
- chainID 计算完成后,一般可以在
${DockerRootDir}/image/${StorageDriver}/layerdb/sha256/
目录中找到 chainID 的同名目录
- chainID 计算完成后,一般可以在
- cacheID # 下载 layer 时、创建容器后产生可写 layers 时,随机生成的 uuid,用于索引镜像层
- 在 chainID 的目录中,可以找到 image 的 cache-id 文件,文件内容就是 cacheID。
- 然后在
${DockerRootDir}/${StorageDriver}/
目录中找到与 cacheID 同名的目录,这些目录中存储了镜像层的所有数据 - 至于创建容器后生成的可写 layers 的 cacheID 信息,一般是保存在容器相关的信息文件中的,比如容器的状态文件、容器的可写层的信息、系统的 mount 信息等等地方,都会有相关记录
- digest # 对于某些 image 来说,可能在发布之后还会做一些更新,比如安全方面的,这时虽然镜像的内容变了,但镜像的名称和 tag 没有变,所以会造成前后两次通过同样的名称和 tag 从服务器得到不同的两个镜像的问题,于是 docker 引入了镜像的 digest 的概念,一个镜像的 digest 就是镜像的 manifes 文件的 sha256 码,当镜像的内容发生变化的时候,即镜像的 layer 发生变化,从而 layer 的 sha256 发生变化,而 manifest 里面包含了每一个 layer 的 sha256,所以 manifest 的 sha256 也会发生变化,即镜像的 digest 发生变化,这样就保证了 digest 能唯一的对应一个镜像
Docker Image 本地路径存放规则
现在通过命令 docker pull ubuntu 获取一个镜像(官方提供的最新 ubuntu 镜像,对应的完整名称为 docker.io/library/ubuntu:latest)
~]# docker pull ubuntu
Using default tag: latest
latest: Pulling from library/ubuntu
a4a2a29f9ba4: Pull complete
127c9761dcba: Pull complete
d13bf203e905: Pull complete
4039240d2e0b: Pull complete
Digest: sha256:35c4a2c15539c6c1e4e5fa4e554dac323ad0107d8eb5c582d6ff386b383b7dce
Status: Downloaded newer image for ubuntu:latest
docker.io/library/ubuntu:latest
在 /var/lib/docker/ 目录中,存放着关于 docker image 的所有信息
首先需要先在 docker 保存 image 的元数据目录(/var/lib/docker/image/)中查找相关信息
查找镜像的基础信息,IAMGE ID 与 DIGEST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repositories.json 文件中记录了和本地 image 相关的 repository 信息,主要是和 image 的名字和 ID 的对应关系。当 image 从 registry 上被 pull 下来之后,就会更新该文件
~]# cat repositories.json | jq .
{
"Repositories": {
# 仓库名
"ubuntu": {
# IMAGE NAME ,以及 IMAGE ID(在 docker images 命令中,只显示ID的前12位)
"ubuntu:latest": "sha256:74435f89ab7825e19cf8c92c7b5c5ebd73ae2d0a2be16f49b3fb81c9062ab303",
# IMAGE 的 DIGEST,以及 IMAGE ID
"ubuntu@sha256:35c4a2c15539c6c1e4e5fa4e554dac323ad0107d8eb5c582d6ff386b383b7dce": "sha256:74435f89ab7825e19cf8c92c7b5c5ebd73ae2d0a2be16f49b3fb81c9062ab303"
}
}
}
~]# docker images --digests
REPOSITORY TAG DIGEST IMAGE ID CREATED SIZE
ubuntu latest sha256:35c4a2c15539c6c1e4e5fa4e554dac323ad0107d8eb5c582d6ff386b383b7dce 74435f89ab78 4 days ago 73.9MB
~]# docker images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
ubuntu latest 74435f89ab78 4 days ago 73.9MB
根据基础信息查找镜像层(layer)的元数据
根据 repositories.json 文件中的 IMAGE ID ,可以在如下路径中找到该 image 的 Image Configuration 文件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imagedb/content/sha256/74435f89ab7825e19cf8c92c7b5c5ebd73ae2d0a2be16f49b3fb81c9062ab303 文件就是 OCI 标准的 Image Configuration 文件,从该配置文件的 rootfs 字段中,可以看到该 image 包含 4 个镜像层,从上到下依次是底层到顶层的 diffID
.....
"rootfs": {
"type": "layers",
"diff_ids": [
"sha256:e1c75a5e0bfa094c407e411eb6cc8a159ee8b060cbd0398f1693978b4af9af10",
"sha256:9e97312b63ff63ad98bb1f3f688fdff0721ce5111e7475b02ab652f10a4ff97d",
"sha256:ec1817c93e7c08d27bfee063f0f1349185a558b87b2d806768af0a8fbbf5bc11",
"sha256:05f3b67ed530c5b55f6140dfcdfb9746cdae7b76600de13275197d009086bb3d"
]
}
....
Note:该对应关系对查找镜像的存储路径没有绝对关系。在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distribution/ 目录中,保存了镜像层的 digest 与 diffid 对应关系。
- diffid-by-digest: 存放 digest 到 diffid 的对应关系
- v2metadata-by-diffid: 存放 diffid 到 digest 的对应关系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 目录下存放了所有镜像层的元数据信息,在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sha256/* 目录下,以镜像层的 chaind 命名。根据 OCI 默认规则,最底下的镜像层 chainid 与 diffid 相同
~]# pwd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sha256
~]# ll -h
total 0
drwx------ 2 root root 85 Jun 21 19:26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drwx------ 2 root root 85 Jun 21 19:26 8a8d1f0b34041a66f09e49bdc03e75c2190f606b0db7e08b75eb6747f7b49e11
drwx------ 2 root root 71 Jun 21 19:26 e1c75a5e0bfa094c407e411eb6cc8a159ee8b060cbd0398f1693978b4af9af10
drwx------ 2 root root 85 Jun 21 19:26 f1b8f74eff975ae600be0345aaac8f0a3d16680c2531ffc72f77c5e17cbfeeee
# echo -n "sha256:父层chainID sha256:本层diffID" | sha256sum -
# 根据该命令得出本层的 chainID
# 下面根据最低镜像层计算第二层镜像的 chainid
~]# echo -n "sha256:e1c75a5e0bfa094c407e411eb6cc8a159ee8b060cbd0398f1693978b4af9af10 sha256:9e97312b63ff63ad98bb1f3f688fdff0721ce5111e7475b02ab652f10a4ff97d" | sha256sum -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
在每个镜像层的目录中,包含了如下几种信息
~]# cd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sha256 && ls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 cd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ls
cache-id diff parent size tar-split.json.gz
# cache-id 是 docker 在下载镜像层时随机生成的 uuid。也就是说,该文件内容指向了真正存放镜像层文件的地方。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cat cache-id
5de7ac8af2fb0a5fb0be4244aa07685bfcfcfc4c4b1c149bc753eb044d7f4a12
# diff 文件存放镜像层的 diffid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cat diff
sha256:9e97312b63ff63ad98bb1f3f688fdff0721ce5111e7475b02ab652f10a4ff97d
# parent 文件存放 当前layer 的 父layer 的 diffid。注意:对于最底层的 layer 来说,由于没有 父layer,所以没有这个文件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cat parent
sha256:e1c75a5e0bfa094c407e411eb6cc8a159ee8b060cbd0398f1693978b4af9af10
# size 文件存放当前镜像层的大小,单位是字节
27d46ebb54384edbc8c807984f9eb065321912422b0e6c49d6a9cd8c8b7d8ffc]# cat size
1006717
# tar-split.json.gz,layer 压缩包的 split 文件,通过这个文件可以还原 layer 的 tar 包,
# 在 docker save 导出 image 的时候会用到
# 详情可参考 https://github.com/vbatts/tar-split
根据 cache-id 查找到存放镜像层的路径
/var/lib/docker/overlay2/ 目录存放了所有镜像层的数据。
~]# pwd
/var/lib/docker/overlay2
~]# ll -h
total 0
drwx------ 4 root root 72 Jun 21 19:26 113a9d8407c2db3892944c17beba7a635ea39aa5108c7f716088466ea302a7e3
# 根据 cache-id 中显示的信息,ubuntu 第二层镜像就是在这个目录中
drwx------ 4 root root 72 Jun 21 19:26 5de7ac8af2fb0a5fb0be4244aa07685bfcfcfc4c4b1c149bc753eb044d7f4a12
drwx------ 4 root root 72 Jun 21 19:28 7704e53a9392b092479707d38b2b183b17bbe2cc220e2283cead9493e19aa651
# 根据 cache-id 中显示的信息,ubuntu 最底层的镜像就是在这个目录中
drwx------ 3 root root 47 Jun 21 19:26 8f377ae99a442b37f5a831724951ce1cf8bfc7b874843c97d09e8027c3dd19e6
drwx------ 2 root root 142 Jun 21 21:01 l
怎样修改 docker 容器 hosts 文件的内容?
这就要了解 docker 镜像的分层结构了,其中有一个叫 Init 的层,该层专门用来存储一些配置文件,比如:/etc/hosts、/etc/resolv.conf 等信息的,该层并不会跟随镜像一起提交,所以如果我们直接在 Dockerfile 中去覆盖 /etc/hosts 文件的话是不会生效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方法: 1. 启动容器的时候(docker run)添加参数—add-host machine:ip 可以实现 hosts 修改,缺点就是如果很多个节点的话命令会很长 2. 修改容器 hosts de 查找目录,我们可以让容器启动的时候不去找 /etc/hosts 文件,而是去查找我们自己定义的 hosts 文件,下面是一个 Dockerfile 实例:
FROM ubuntu:14.04
RUN cp /etc/hosts /tmp/hosts # 路径长度最好保持一致
RUN mkdir -p -- /lib-override && cp /lib/x86_64-linux-gnu/libnss_files.so.2 /lib-override
RUN sed -i 's:/etc/hosts:/tmp/hosts:g' /lib-override/libnss_files.so.2
ENV LD_LIBRARY_PATH /lib-override
RUN echo "192.168.0.1 node1" >> /tmp/hosts # 可以随意修改/tmp/hosts了
...
- 在 dockerfile 中,使用脚本作为镜像入口,然后利用脚本运行修改 hosts 文件的命令以及真正的应用程序入口,下面是一个 Dockerfile 实例:
FROM centos:6
RUN mkdir /data
COPY run.sh /data/
COPY myhosts /data/
RUN chmod +x /data/run.sh
ENTRYPOINT /bin/sh -c /data/run.sh
其中 run.sh 示例:
#!/bin/bash
cat /data/myhosts >> /etc/hosts # 向 hosts 文件追加内容
其他命令
/bin/bash # 保留终端,防止容器自动退出
然后在 myhosts 文件中添加上你需要添加的 hosts 映射,然后镜像构建完成后,执行 docker run 指令运行容器,查看 /etc/hosts 配置是否生效。
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 docker 镜像的分层结构,由只读层+可读写层+ init 层组成。
反馈
此页是否对你有帮助?
Glad to hear it! Please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
Sorry to hear that. Please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